欢迎访问榆林市档案馆!      今天是

档案故事

您的位置: 首页  >  档案文化  >  档案故事
【档案故事】刘玉清与他的烽火岁月
2022-09-06 09:17:57.0   来源:整理   作者:府谷县档案馆 李昭  浏览1705打印

每一位革命前辈都是一本红色励志的“革命史书”,散发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家住府谷县府谷镇人民中路康复上巷14号的刘玉清老人,就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前辈。

刘玉清.jpg         刘玉清1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刘玉清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青年刘玉清

  刘玉清1930年出生在神木沙峁镇刘家坡村,这里地处神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,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,自幼受革命环境的熏陶,少年时期的他就有当兵去参加革命的想法。1945年8月,15岁的他就主动报到入伍,加入当时刚组建的神府支队,开启了他筚路蓝缕的戎马生涯。

图片9.jpg 

神府支队是团级建制,主要任务是保卫家乡革命果实,配合野战部队围点打援在战斗中锻炼成长,为野战部队输送合格战士宣传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,为早日解放打好基础改造起义部队,实现团结改编。在浩瀚的革命战斗史中,神府支队战斗经历虽只是一朵普通的浪花,但正是这些不知名的战斗为解放家乡以及临近的山西、内蒙扫平了犄角旮旯的障碍,使我们的大部队能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。

图片10.jpg 

让时光倒流至1947年5月6日,我的眼前现出许家坪战斗的场面:敌人居高临下,四周筑有碉堡、高墙严密护围,我军地处弱势,缺枪缺子弹,不能自由射击,不敢贸然出击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,攻破无望,再加上敌兵有援兵赶来,只能放弃攻打向后撤退。刘玉清这位十六七岁青涩瘦弱的战士,第一次经历这样残酷的战争,在战斗失利后的撤退中一口气跑了二十多里,直跑到口吐血沫,才跑到有利地形,甩掉敌人的追击。

图片11.jpg 

失败乃成功之母。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实战磨练,才能锤炼出作战经验丰富、钢铁般意志的部队,才有三个月后的高家堡打援任务的圆满完成。1947年8月,神府支队在接到配合解放高家堡的任务后,当即离开驻地,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,提前到达指定地点高家堡城北一带。为了赶时间,战士们两天一夜米豆未进,到达地又是埋伏地,不能生火做饭。埋伏阵地旁有一块西瓜地,八月份的瓜也熟了,可战士们严格遵守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不侵害群众一瓜一枣,没有一人违反纪律。支队长刘籍甫考虑到继续挨饿会影响战斗力,决定找到瓜主人把瓜买下,人多瓜少,战士们连瓤带皮匆匆吞咽,勉强充饥。第二天上午,神府支队就配合我野战二旅的进攻,阻击榆林和神木258团敌人的增援。敌人负隅顽抗,我军士气高昂,连克敌人12座碉堡,并控制了制高点。在发起最后总攻后,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。这次战胜收获不小,神府支队扩充了四个连队,由建队初期的300多人壮大到700多人,武器装备也得到补充,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。

接上级指令,乘胜利之威解放神木,1947年10月28日,解放神木的战斗打响,神府支队配合西北野战军晋一旅,前赴后继,英勇作战,两天后解放了神木。这一战,神府支队伤亡不少士兵,刘玉清负责护送伤员。这时的他已成长为遇战事淡定、冷静处置的坚强战士。

图片12.jpg

解放府谷的战斗并不激烈,在新民、哈镇、麻镇与敌人有交火,伤亡较小,县城内敌人全部北逃,应了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:不战而屈人之兵。1948年1月18日,府谷全境彻底解放。神府支队在麻镇休整了一个多月,刘玉清与他的战友们住在一间王姓做醋坊里,房子建于阴面,白天照不上太阳,房内也无火取暖,夜晚睡觉只能和衣相互贴身取暖,但在战士们看来,能过个平安的春节已经是莫大的幸福,大年三十这天,油糕粉汤、猪肉烩菜总算犒劳了一回战士们很久没吃饱过的饥肠。

  1948年3月8日,神府支队接到紧急电报,将驻守内蒙的敌人向北逼退。命令一下达,部队迅速北上挺进,夜以继日,边行军边打仗,逼退敌人的同时解放经过的村镇。驻守准旗的敌军知大势已去,大都提前逃跑,神府支队没费太大的劲就击败驻守的少量敌军,解放了准旗,缴获了很多粮食,就“开仓放粮,赈灾济民”。1947、1948年可是大灾年,晋陕蒙毗邻县境颗粒无收,据解放后统计,光神府两县就饿死3000多人。神府支队此时赈济的粮食,救劳苦大众于命悬一线之际,就像《东方红》里唱的“是人民的大救星”。

    神府支队在1948年春被编入晋绥军区31团。作战之余,部队走到哪里都注重密切军民关系,为群众干些背、扛、挑等重活杂活,也为群众担水扫院,部队离开时,总有群众自发送行。在解放内蒙时,每到一处,都不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,当地群众都称赞共产党的政策英明。

1948年6月,在山西忻县的羊围山战役也打得比较激烈,因守敌有坚固的工事,且训练有素,装备精良,我军顽强进攻,仍攻不下来,关键时刻,团长刘藉甫发挥其非凡的军事领导才能,调来全团仅有的两门老虎炮,重新调兵遣将,组织了突击排,炮弹机枪合力,最终攻下敌人的碉堡,这次战役我军伤亡较大,单是刘玉清所在连就伤亡59人。刘玉清同志作为连队文书,表现勇敢,背着急救包抢救了五名伤员,荣立三等功。在1949年1月的绥远陶林县旗下营阻击战中,31团硬是以一团兵力,顶住了装甲车掩护下2000多人的冲击。这次战斗,刘玉清一直坚守阵地前沿,顽强作战,营长张志远批准他火线入党并再次荣立三等功。

    1949年9月19日,内蒙国民党部队起义,起义部队的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就安排给刘玉清所在的连队。为了稳定起义部队,他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,包括社会发展史、世界观教育,党的宗旨教育、忆苦思甜等。等到第二年3月份,天气转暖时,他们又带领起义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,大多数起义部队整编人员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,理解了共产党的宗旨,有的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。但也有冥顽不化分子,趁机拉拢一帮人占山为王,有的烧杀抢掠,把枪口对准我军地干部,有70多名军地干部为团结改编这支起义部队而光荣献身。  

    朝鲜战争爆发后,刘玉清加入志愿军,被编入23兵团,于1951年9月告别祖国,跨过鸭绿江,奔赴朝鲜,承担修建机场任务。白天敌机群经常遮天蔽日地来,狂轰滥炸,只能在晚上没有照明的条件下干活。部队缺经验、缺工具、缺技术、缺图纸,困难重重,刘玉清与战士们迎难而上,群策群力,拼命干活,一心想尽快完成机场抢修任务。在快要修好机场的一天,敌人出动了多批次轰炸机,机场跑道顷刻间就尘土飞扬,弹坑累累。最难缠的是,敌人投下的定时炸弹,像无数只黑乌鸦爬满地,这些黑乌鸦其实只是炸弹露在外面的一小截,炸弹的大半截像钉子一样钉入机场水泥跑道里。清除这些炸弹的过程就是与死神魔鬼较量的过程,战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用镐、锹将定时炸弹周围的水泥地面创开,小心地取出炸弹,或扛或抬至江边丢弃。这些恶魔随时会爆炸,将人吃掉炸飞,伤亡的事故,每天都发生着。

为了缓解朝鲜的运输与供应紧张,23兵团提前完成了机场修建任务。在修建机场的三、四个月里,23兵团牺牲了100多人,受伤1600多人,他们把生命和热血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,为我国军人赢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奠定了最厚实的基础。

因战局出现对我方有利局面,23兵团于1951年底兵分两路返回祖国。随后的日子里,23兵团缩编为69军,刘玉清去炮校学习半年后,分在高炮585团服役。1963年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支商转业到府谷县供销系统工作。转业后的他仍保持着原有的革命本色,想群众所想,急群众所急,行群众所盼,公私分明,正直刚毅,服务地方百姓无怨无悔,直到1982年10月离休。

    离休后的他并未闲着,他觉得自己享受着抗战时期的干部待遇,相比牺牲的那些战友,实在是走了太多的运、占了太多的便宜。他一心想着要做点对后人有用的事情。他常说,人要有所忘就要有所记,不该忘的始终要牢记于心。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和已经作古的战友,完善党史资料的不足,刘玉清老人不顾年高体弱,利用近10年时间,跑遍榆林、忻州、鄂尔多斯许多县旗,调查走访,收集资料,一边辛苦钻研军史,硬是凭一己之力,编著出《烽火岁月》一书,自费印刷千余本,免费赠给机关、学校、图书馆、档案馆,让后人们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珍惜当下,开拓未来。

    致敬刘玉清老人!致敬神府支队!致敬人民子弟兵!


 

材料来源:《烽火岁月》------刘玉清编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父亲平凡故事多》刘军峰文

 

       (本文由府谷县档案馆李昭整理)